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7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伦理道德] 历史发展中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嬗变

[复制链接]

310

主题

310

帖子

9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4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科技革命: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变化的动因之一  
  前工业社会阶段由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体制,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又被指责缺少智慧、感情用事和软弱无能。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柔弱、自卑的传统性别观念,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家庭,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的传统型性别角色模式;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改变为生产社会化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为女性的社会就业创造了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电气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也减弱了女性的就业劣势。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女性的社会参预度和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的性别观念渐渐转向积极、主动、进取和自信,她们由坚守传统的角色模式转变为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立型性别角色模式。据国家统计局和妇联联合组织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抽样调查,现代女性对性别观念和角色模式的认知表现出四大趋势:一是“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女性的能力得到普遍认可。82.4%的女性表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80.0%的女性“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占66.7%的女性反对“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的说法。二是挑战传统性别角色的分工,只有18.5%的女性同意“女性应尽量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的说法。三是挑战男性传统家庭角色,87.9%的女性赞同“男人应该承担一半家务”的提法。四是女性的自立意识较强。88%的女性认为,即使家庭富裕,自己仍然会工作或劳动。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技术革命更多地打破了许多职业上的生理局限,男女两性在职业上更加接近,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角色互换。但由于传统性别观念和旧的性别角色分工根深蒂固的影响,后工业社会前后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呈现出传统型、自立型、兼性型等多元化的态势。  
2 现代科学理论:女性重塑性别角色模式的思想武器  
  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相呼应,现代心理学对于大脑功能的研究和社会科学中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也动摇着“男强女弱”角色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科学领域,弗洛伊德认为男性优于女性是因为两性生理特征不同,而美国女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提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两性人格特征的许多方面极少与性的差异本身有关”,而“是他们各自生养其间的文化所赋予的。”她对三个原始部落的男女性别角色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部落文化中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不同于我们社会的性别角色模式。第一个部落中的男女均表现为所谓的“女性”气质和行为特征,第二个部落中的男女均表现为所谓的“男性”气质和行为特征,第三个部落则表现为“阴盛阳衰”,两性角色模式是典型的“男主内女主外”。这一发现表明,各个社会都有性别分工,并不仅仅源于女性的生理功能。性别气质和角色行为模式是人为的文化差异造成的。米德的人类学研究向人们揭示出在两性性别角色的塑造上,社会文化因素比生理因素具有更大程度上的决定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进一步说明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社会心理机制,他们认为,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他们用“制约作用”来解释“男孩和女孩都根据自己的性别,恰如其分地行动。”女性并非天生的柔顺、依赖和顺从,而是自童年时代起就受到社会期望和刻板印象的“制约作用”,通过直接接受奖惩、模仿和观察他人的方式完成性别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这一理论给女性带来的启示是,如果在儿童阶段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将会大大有利于女性形成更积极的性别观念,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利塔·霍林沃斯通过对大量关于速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的测量研究证实,男女两性并无智力差异,而女性大脑有比男性更大、更丰富的神经纤维。研究结果对当时颇具影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所持有的男子智力优越论提出了挑战。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和男性的“阶梯状思维”相比,女性的大脑进行的是“网状思维”,更善于关联性思考,而且擅长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以上的科学研究结果在女性的社会实践中已得到验证。现代管理学的领导理论也充分肯定女性的领导能力,员工对女性领导的满意程度与之对男性领导的评价相比没有差别。女性领导在做决策之前更能给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表现得比男性领导更佳,而且女性一般有更强的交际、合作和动员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理论尤其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形成理论为女性摆脱传统的弱者性别角色,重塑适应现代社会的女性角色模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一方面,它从理论上说明了女性的弱者性别角色的行为和认知模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从而激励女性摆脱被动和自卑心理,打破“男强女弱”的传统思维定式,证明女性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它又为女性社会化提供较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社会心理层面上,女性得到比过去更多的社会认同,有利于在更多的领域中实现男女平等。
3 科技社会化:女性重塑性别角色模式的物质条件
  科技进步对于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化革命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减少了女性工作的生理障碍。尤其是食品生产机械化和智能型家电带来了“家务革命”,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工作,由此改变了女性的生活方式。二战后,女性就业的大潮势不可挡,其社会地位逐渐提高。2000年我国女性从业人员已达3.3亿,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46.7%。与此同时,生殖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女性不必多生育就可以保证人类自身的繁衍。而且,现代避孕方法和人工流产的合法化,也使女性可以很好地调控生育的时间和数量,有利于她们将有限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
20世纪的办公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进一步弱化对劳动力的生理和体力要求,而智力因素则日益受到重视。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因之得到普遍提高,其能力和素质使她们逐渐进入曾经是男性垄断的职业领域。女性所扮演的新角色如警察、飞行员、宇航员等无不是在挑战传统的刻板印象和职业中的性别分化。在世界范围女性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外政坛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女性总统、总理、首相、部长;企业界中出现许多的女性总裁、CEO。在美国,1994年女性自主创业达到770万;在中国,2000年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20%。全球科技界有12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奖。1994年中国女科技人才988万人,占总数的36%多,妇女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2001年,中国妇女劳动力对中国GDP的贡献已超过40%。难怪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发出“女人正在改变世界”的预言。
  科技发展造就了有利于女性发挥自身优势的物质条件,使女性重塑起平等、自立、自信的性别角色模式,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总之,科技进步促进了女性的就业,使她们不仅藉此获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自身地位,而且使她们在摆脱传统性别观念束缚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现实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19 13:13 , Processed in 0.0350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